破除諮商迷思之對於諮商的過度期待

諮商的治療效果是在諮商結束之後慢慢發酵產生的

Felix Yu, 余晨瑋 M.S.
4 min readApr 27, 2018

「諮商到底有沒有用?」我想這是每個在心理領域工作的人都會碰上的問題,不論是被問到抑或是自己產生質疑。令我感到意外的是,就連本身在這個領域學習的人,也不免懷疑這份工作的效果。我想這有好有壞,好處在於秉持著懷疑的精神,更能發揮出求證實徵的態度,找到真正的答案;然而壞處則是因為諮商本身的結果很難量化,因此有沒有用常常取決於個案與諮商師的主觀感受,若在一開始就抱持的懷疑或甚至是質疑的心態,最後的結果也可能會是不理想的。

到底諮商有沒用呢?我想我們要先討論,什麼是「有用」。曾經有位老師對我說過,很多人來諮商都抱著想要完全被治療的心態,覺得諮商師可以讓我感覺變好,讓我問題可以被解決。但其實諮商師並不是魔術師,那些累積許久甚至好幾年的問題是沒有辦法只靠幾次諮商就移除的。另外,她也提到她認為,諮商的治療效果是在諮商之後慢慢發生的

這句話看似很有道理,但它背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為什麼諮商沒辦法在當下就產生顯著的治療效果呢?根據她的說法,前來諮商的個案其實心靈狀況都不是太好,若我們用量化分數表示,或許都在及格分數60分之下,假設來的個案第一次晤談的狀態為30分,第一次晤談通常不會談到什麼議題,反而還會往下挖當下或之前的創傷。自然而然的,個案在這樣的狀況下並不會得到治療,甚至還有可能更糟。而第二次諮商,通常是針對個案想討論的議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,如果討論的夠深,個案很可能陷入更嚴重的低潮,進入一個更深層的思考。每次晤談基本上都是間隔一個星期,個案也許會在這周之間獲得不同的體悟,再次將這個想法帶到諮商中討論,與心理師共同覺察自己的變化。在這個過程中,個案不免感到受傷,畢竟將自己的創傷如此赤裸的呈現,並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。但是每一次晤談,都是一次又一次往下深掘的歷程。

諮商時間與情緒之間的變化圖

而療癒,則是會在這些歷程之後慢慢產生。

在諮商過後,個案帶走的,或許不會是問題的答案,而是對於自己的覺察。就像人本主義的創始者Rogers說的:「當我更了解自己之後,我才能夠去改變自己,使我成為我想要變成的樣子。」當個案對於自己有了更深的覺察,他才能夠更有勇氣的邁開改變的步伐,前往一個新的自己。這個過程勢必會經過好多次的嘗試,也不免會懷疑自己是否在前往正確的路上。然而人生沒有一定的黑與白,正確與否似乎不是個好的問題,我們更應該問自己的是,這條路適不適合我們,而除了嘗試之外,我們沒有其他方式可以知道答案。

我自己的心理師也對我說過,她在還是學生的時候,也懷疑過諮商的效果。但隨著經驗的累積與自己的成長,她慢慢體會到,其實諮商所帶給個案的,不是那一剎那的領悟瞬間,而是那種細細品嘗的餘韻

「諮商對於我來說,不是一個替你直接解決問題的方式。我希望你能夠在諮商這個安全的環境裡盡可能的做你自己,表現你的樣貌,而我也會全然的接收,像一面鏡子般的投射你給你自己看。你會更理解你自己,更同理自己的感覺與情緒。同時你也在學著如何用同樣的技巧對待別人,將你在諮商學到的知識帶進你的生活。而癒療,只會發生在你的生活中,不會是在這個小小的晤談室裡的。如果你只是單純的來諮商,而沒有從中帶走什麼或實踐點什麼,那麼或許諮商對你來說的效果真的不大;反之,若在走出這裡之後,有某些時刻你想起了我們的對話,你願意因此而做出點改變,你會發現你已經開始你的療癒之旅了。」

諮商的效果從來都不是在晤談的過程裡產生。諮商不會如同和你最敬重的老師說話那般,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而突然被點醒。有些人說心理師扮演一位朋友的角色,對我來說,我反倒覺得心理師更像是一隻忠心的寵物。他們聽你說話,不帶評價,不會隨著你的情緒起舞,卻能帶你看見情緒下真實的你。他們陪伴,不多話。唯一不同的是,心理師不會如同你的寵物般陪著你繼續你的人生旅途。當他們盡到陪著你走到下個人生路口的職責時,他們會放手,他們會全然的相信你能夠辦得到,而他們最後對你的期待,就是希望你也能夠相信你自己能夠辦得到。

延伸閱讀: 破除你對諮商的六個迷思

--

--

Felix Yu, 余晨瑋 M.S.
Felix Yu, 余晨瑋 M.S.

Written by Felix Yu, 余晨瑋 M.S.

I study emotion and motivation with a life-spa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.

Responses (1)